bookmark_border一个时代的结束

人的一生有时候很微妙,一些和自己有关或者无关的事情,有时候交替发生。

就好像这几天,各种猝不及防的变化,让人手足无措。

一个时代的结束,有时候就是这样悄无声息,同时又熙熙攘攘。

比如,不再需要PCR检测了。就是这样一个通知,也许就不会再有排长队的景象了。然而还是要做好防护,那是一种莫名的忧虑,即便知道也许并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情。然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,从这时候开始,我们要更加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了。

不知道为什么,他的离开总让自己回忆起小时候。想起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。想起看着黑白电视机,看抗洪,吃米饭和菠菜,喝山楂汁饮料,夏天“翻河”时捕鱼捞虾。如今自己也已为人父母,那些记忆似乎是很遥远的过去,却也朦朦胧胧如似昨天。

但是,那个时代我们永远回不去了。

这个时代我们也即将要告别了。

bookmark_border一种精神不振的状态

不知道为什么,总是会隔段时间,会有几天特别萎靡颓废的状态。

主要原因,可能还是缺少休息,或者某个时间段过于疲劳。

按道理来说,不应该松懈,应该持续努力。实际上不是。

劝诫自己,尽可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,至少不做浪费体力、消磨意志的事情。

bookmark_border继续说时间规划和内耗的问题

如前所述。时间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早一秒和晚一秒,有时候会有本质的区别。

还有就是内耗的问题。

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时间,而是高效率思考,清醒思考的能量。

比如,宁可刷视频也不愿意动脑,这就是其表现。

所以可以通过读书或交流,来提高能量,调整心态。

还有就是,通过实践发现,还是阅读或者散步,比刷视频更有作用。

所以,整理一些方法如下:

1、阅读。阅读能够让人有能量的书。不一定是鸡汤,哪怕是纯粹的生活感悟散文,也很有帮助。但是不建议读小说,容易影响情绪。

2、听一些有意义的内容。比如断舍离,自我成长,感悟。绝对不要刷短视频。

3、散步,冥想,思考。但需要是一个人,不要人多,会分神。

4、适当的整理,归纳。无论是电子资料,工作文档,或者是房间,书刊,都会很有帮助。

5、专注。集中精力来啃一些硬骨头。

6、小额推进。化整为零,从零开始递增,克服畏难情绪。

7、自律,抗干扰。比如,控制住自己无节制贪闲的情绪,不去关注无关的信息,可以减少精神内耗。

bookmark_border戒掉短视频,平静心情

近期的几点感触。

平静下心情来专心做事,真的非常难,也是一种享受。杂念太多的时候,是容易造成混乱的。

忘我,无我的状态是最好的。

不要刷短视频。那种麻醉、虚无的快感,没有任何益处,也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。

真正的进步,有时候不是来自长时间的耕耘,有时候需要的是哪怕5分钟的高效率思考、创造。

所以有时候加班,不是表面的时间越长越好。而是看实际的投入时间,尤其是真正的在清醒状态下的时间。

还有就是一种统筹的能力。

bookmark_border记录下疫情期间的一些状态

从9月4日到今天已经9天了。每天睁开眼睛就是三餐、孩子、卫生、核酸。偶尔有时间也很难静心做事。

能坐下来的时候又有很多事情没有头绪,比如写文章、论文翻译和撰写、办公室的工作,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。或者每天尝试做一点,至少有所进展。

挤时间看了几篇 博客文章,发现这个时代坚持还在写博客的人是有共同之处的,就是大家都有一些浮躁,也都希望通过记录写作的方式让自己沉下心来。无论如何,还是有一些作用的。

bookmark_border脚手架和糊弄学

去年有个词“糊弄学”特别火。糊弄当然是不好的,但是也分情况。比如运动员面对不怀好意的媒体提问,选择糊弄敷衍也未尝不可。

最近有感触的是糊弄学的一些正面意义。正如很多人都赞同的,拖延和情绪耗结,很多情况下是完美主义作怪。所以用糊弄学的办法破题,使之作为脚手架,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否则越是追求完美,越是无法行动,最终还是一事无成。

bookmark_border关于时间

中年以后感觉最稀缺的就是时间,特别是整块的、可以静心思考的时间。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。工作与生活之中,很少有条件允许让节奏慢下来。

思考的对策,大概一个是尽可能争取有这样的机会。再就是提高效率,办理事务,或者家务琐事,尽可能挤出时间来。

此外,就是碎片的时间。

很多大的任务确实是占用时间精力,不过也可以尝试分解。比如,午休时间解决大任务当中的一个小问题。

压力有时候来自任务本身,有时候来自任务对情绪的干扰。

总之是没有完美的办法,只能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。